浅谈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几点思考
来源:作者:添加时间:2022-07-02 06:02
阅读:次
center; line-height: 30pt;" align="center">
摘要:根据学院“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理念,就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中职向高职过渡的可行性及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效策略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高职一致性 技能人才 可持续发展 中高职衔接
随着国家鼓励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中职教育可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中职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生源萎缩等问题。我校是一所综合性中职学校,根据学院“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理念,针对这些问题,我校自2012年开始着手申办高职,中高职教育过渡面临着挑战,而中高职教育衔接可以整体设计与统筹规划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既能保证高等教育规格,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更能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中高职教育体现出一致性
1、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
2、高职目前的明星专业几乎和中职相同。从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课程来看,中职学校除了高考课程以外,专业课几乎与高职无异。
3、“内涵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心已经达成共识。
4、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职业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5、师资的双师化,拥有企业实践背景的强烈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统一的。
6、教师和学生是中职和高职教育中的主角。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应是高职区别中职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这也是中职生的职业生涯预期。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定位模糊造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但多数国民认为,上名牌大学,至少读本科,才是“成才”之道。“无可奈何读高职”,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选择职校时的真实心态。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人才观念在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尚有不少院校把过多精力放在“专升本”的追求上,以体现“高层次”的定位,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摆脱学历教育的束缚,更不能妥善处理好与中职教育的关系,高职院校应体现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性质与范围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造成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其引领作用更难体现,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三.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改造提升或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均迫切需求具备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已成必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从基本技能的获得到高级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随着操作技术范围的扩大,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专业理论基础的完善,职业岗位级别也在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必将逐渐提高。可见,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须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中高职衔接要把落脚点放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保证其工作发展所需的自学能力及可持续学习,实现知识再生和迁移,使其能够适应技术等级提升与职业岗位变动。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中高职教育衔接要提高一线技能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要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
(一)畅通人才升级渠道,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拓宽多样化衔接渠道。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
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系统,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
按照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参与者、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以及用人单位角度来全面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育教学的评价系统,要从业职院校、合作教育的企业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建立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三个系统。通过调研和汲取一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经验,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职业院校可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由此解决中高职由于两种生源的差异给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困扰,避免了与中职学校教学内容雷同与课程重复的出现,也为充分发挥一线人才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提供了条件。
(三)构建中高职衔接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当今世界从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就业到失业、继续培训到再就业,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尤其可发挥生涯指导服务的预防作用,鼓励处在迷茫中的个人和群体完成学业,使早期离校生重新融入适当的教育与培训中。因此,中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一线技能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服务指导体系,提供更加准确的具有职业目标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引导其根据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以使一线技能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四)改革评聘制度,优化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要建立职业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及准入制度和师资培训机制,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切实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要改革用人机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担任操作技能教学的指导教师,建立能进能出、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抓好现有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并利用假期派专业教师带任务,有针对性地下企业实习,增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参与企业的工艺创新及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等。
总之,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走特色之路,重构升格后的办学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一线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力,才能更充分地体现职业教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探新